Skip to main content
x

海洋科学学士 (Bachelor in Marine Science )

Type
Bachelor (ISCED 2011 level 6)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Duration 8 semesters
Cost 4300 RMB/Year

海洋科学专业介绍

海洋科学 Marine Science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专业历史悠久,是国内最早一批的海洋学系、海洋研究所、海洋学院,是国家首批15个“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七十余载薪火相传,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多项。目前建设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品牌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拥有海洋学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和海洋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中科院院士、杰青、长江学者为领衔,一大批知名学者为骨干构成了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科研研究力量雄厚,堪称该领域基础研究的“国家队”,所依托的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功能实验室之一,主持多项国家科研项目,是3500吨级的“东方红2”号最主要的使用者。教学与科研水平在国内独具综合优势,在历次海洋科学一级学科评估中均排名全国第一。一级学科海洋科学为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博士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1、国际一流的办学定位

坚持“强化特色,巩固发展;开拓进取,辐射带动”的办学理念;瞄准国内外海洋科学发展的前沿,以国家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重特色、高标准、高水平、辐射性、带动性地创建国际一流海洋科学特色专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高,保持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培养学生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及海洋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海洋科学研究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海洋科学基本调查方法和实验技能,具有国际化视野及良好科研素养的高素质海洋科技专门人才。对我国海洋科学专业的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

2、博大精深的历史沿革

海洋科学专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到任不久,1931年即提出”海洋学、气象学,亦皆为其他大学所未办,我们……皆可渐次设立”。1932年即聘请教授开始讲授海洋知识课程,1934年发起组建青岛海洋生物研究所,并承办暑期讲习班等。这一系列的活动,为后来海洋类专业的设置和学校海洋特色的形成拉开了序幕。

抗战胜利后,厦门大学于1946年成立海洋学系及海洋研究所,唐世凤教授为首任系主任和所长。同年山东大学也设立海洋研究所,19472月获教育部批准,规划设置海洋学系。1949年赫崇本博士回国受聘山东大学教授,1950年调入物理系气象组,1951年任海洋物理研究所所长。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厦门大学海洋系理化组唐世凤教授等3名教师和18名学生调入青岛,与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合并成立海洋学系,赫崇本任主任,与景振华等筹建物理海洋学专业。1953-1954年文圣常、王彬华、牛振义教授调入山东大学海洋学系,1954-1957年毛汉礼、束星北教授曾受聘来系进行教学和科研。

1958年经高教部同意,物理海洋学专业改名为海洋水文学专业。

195810月,山东大学主体迁往济南。留青岛的部分于1959年成立山东海洋学院。海洋学系更名为海洋水文气象系,下设海洋水文学与海洋气象学两个专业。赫崇本升任山东海洋学院教务长,仍兼系主任。

文革期间,曾将两个专业合并为海洋水文气象专业,1973年重新分为两个专业。1978年文圣常接任系主任。1980年海洋水文学专业恢复物理海洋学名称,系名改称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学系。1983年国家教委批准成立物理海洋研究所,文圣常副院长兼任所长,王景明任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系主任。同年,国家教委批准成立河口海岸带研究所,赫崇本副院长兼任所长。1984年,应学科建设需要,由河口海岸带研究所大部分人员整合组建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中心,赫崇本任名誉主任,奚盘根任主任;应工程建设需求,同年增设海岸工程专业,并建立了海洋工程动力学教研室和海洋工程动力实验室,侯国本任主任。

1985年学校决定将海岸工程专业、海洋工程动力学教研室和海洋工程动力实验室全部划归海洋工程系。海洋系为海洋工程系以及其后的工程学院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1988年学校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1991年物理海洋学专业改名为海洋学专业。1993年成立海洋环境学院,下设海洋学系、海洋气象学系、物理海洋研究所、海洋环境科学研究所、物理海洋实验室。文圣常任名誉院长,冯士筰任院长,1994年冯士筰升任副校长,俞光耀接任院长,1995年孙孚接任院长。1998年海洋学专业更名为海洋科学专业。

2015年,海洋环境学院改名为海洋与大气学院。

    历经七十多年的口授身传笔耕,汗水化作甘露,浇灌得桃李满园,心血凝为沃肥,培育了群葩映辉。海洋科学专业已培养出本科生近3000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敦欣教授,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有美国的终身教授,有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有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带头人、百人计划入选者,有国家机关的部(局)、司级干部,有大学校长、学院院长、研究所所长和众多的学术骨干与学科带头人。他们为我国21世纪的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事业的兴旺发达,共同谱写更为辉煌的乐章。

3、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丰硕的教学成果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专业拥有专任教师8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长江学者3人,泰山学者3人。绝大多数教师具有海外交流访问和留学经历。

海洋科学专业教师物理海洋教材建设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迄今已面世50多部自编讲义,不仅满足了本校本系的教学需要,而且作为交流教材推广到校外,甚至国外。属于国内同类教材第一部的有近20部。《海洋科学导论》是"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且被台湾购买版权,出繁体字版本。

海洋科学专业教师在几十年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一贯重视教学研究,主持承担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研究成果,迄今已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奖多项。

经过多年的积累,海洋科学专业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四门,视频公开课五门和一批优质的教学资源。

4、硕果累累的科研支撑

海洋科学专业教师一直致力于海洋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成绩斐然,人才辈出,研究力量雄厚,堪称该领域基础研究的“国家队”。以赫崇本教授、文圣常院士为杰出代表的第一代海洋科学工作者,开创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多年的基础研究成果为我国“七五”攻关实现海洋水文预报作出突出贡献。以冯士筰院士为代表的第二代海洋科技工作者,苦经磨砺,研究领域从传统的流、浪、潮,拓展到了浅海环流与物质输运、大洋环流、潮汐海平面、海洋内波、风暴潮、(大、小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卫星遥感、极地海洋学研究等方面,并开始了海洋生态动力学、陆海相互作用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研究。研究涉及面之广与学科方向之全面为我国同类科研单位之首。年富力强的第三代海洋科技工作者,以接轨国际潮流,实现源头创新为己任,扎扎实实的工作,力争在国际物理海洋舞台展示更多的华采。

 近年来海洋科学专业教师积极承担国家各类科研项目,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3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1项,863计划项目重大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余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能力显著增强,五年来项目经费合同总额约6亿元,2015年首次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项目经费8200万元),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仪器项目在我国海洋领域零的突破。

2010年至今已在海洋与气候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SCI/EI 源期刊论文400余篇, ScienceNature系列期刊25篇,出版专著4部,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成果奖励3项,部分成果入选全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5、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

本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系统而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掌握海洋科学基本理论、现代海洋调查和资料分析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与信息处理技术,了解海洋科学及其相近学科的研究前沿,具有从事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调查基本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培养目标如下:

培养目标1: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

培养目标2:具备海洋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目标3:系统掌握海洋科学特定领域专业和专项技能;

培养目标4:能在海洋科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及技术研发工作;

培养目标5:具有国际视野以及正确海洋观的高素质科技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

1)专业核心课程:海洋学、近海区域海洋学、流体力学、海洋调查、卫星海洋学、物理海洋学、海洋要素计算、流体力学实验、海洋调查实习II、海洋环流。

2)专业特色课程:海浪、海洋内波、物理海洋实验、风暴潮、潮汐、极地海洋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海洋台站实习等。

6、良好的就业前景

近年来海洋科学专业每年毕业人数在90人左右,每年保送读研人数超过30人,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的在60%以上,其他学生工作主要去向是海洋局等事业单位、部队(国防生)等,一次性就业率可达90%以上。

国家大力发展海洋事业,海洋科学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对海洋科学专业的人才需求必将越来越大,海洋科学专业学生未来就业形势也会越来越好。

Structural components
Thesis/Dissertation
Laboratory training
Practical/Field work
Language training
Research Project

ISCED Categories

Project management
Personal skills and communication
Ocean Literac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hysical and chemical oceanography
Statistics
Machinery and operators
Marine spatial planning
Surveying